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 张博 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经 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 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 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耳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 等;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等;功能紊乱性病症如肠功能 紊乱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本法 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耳针手法 被耳针界高度重视,视为“提高疗效”的“三要素”之一。耳 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 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 、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一 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 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需补 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 压法。 v一、耳廓的正面形态 v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是耳穴定位的标志。其 形态与遗传、年龄、炎症、局部外伤以及某 些皮肤病等相关而有个体差异,但总的形态 结构却不变。耳廓表面分为耳垂、耳轮、对 耳轮、耳舟、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 屏、对耳屏、屏间切迹、屏上切迹、轮屏切 迹、外耳道口13个解剖部位图2-1。 v1.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皮垂。耳垂前沟 耳垂 与面部之间的浅沟。 v2. 耳轮 耳廓边缘向前卷曲的游离部分。包括耳轮脚 、耳轮脚棘、耳轮脚切迹、耳轮结节、耳轮尾、轮 垂切迹、耳轮前沟。 v3. 对耳轮 耳廓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平行隆起部分, 其上端分叉,使整个对耳轮形成“y”状形。由对耳轮 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v4.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v5.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的耳轮之间 所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v6.耳甲艇 又称为耳甲窝,为耳轮脚以上的耳 腔部分。 v7.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v8.耳屏 又称为耳珠。为耳廓前缘的瓣状凸起 部分,同外耳道相平齐,宛如其屏障。 v9.对耳屏 对耳轮下部弯向前方的隆起部分, 前方与耳屏相对。 v10.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v11.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处 。 v12.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v13.外耳道口 居于耳甲腔前,为耳屏所遮盖的 孔窍。 v二、耳廓的背面形态 v耳廓背面的解剖部位有3个面、4个隆起、5个 沟。一般在耳廓前面隆起的,其相应的背面 则凹陷; 在耳廓前面凹陷的,其相应背面则隆 起下图。 v(1). 3个面 耳轮背面、耳轮尾背面、耳垂 背面。 v(2). 4个隆起 耳舟后隆起、三角窝后隆起 、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腔后隆起。 v(3). 5个沟 耳轮脚后沟上肢、耳轮脚后沟 下肢、对耳轮后沟、耳轮脚后沟、对耳屏后 沟。 v三、耳根 v1.上耳根 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上部。 v2.下耳根 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下部。 v四、耳廓的组织结构 v耳廓外被以皮肤,以形状复杂的弹性软骨为支架, 并附以脂肪、韧带、结缔组织以及退化的肌肉等构 成。形似贝壳,借韧带、肌肉附着于头颅两侧,与 颅壁成30°角。耳廓下方的耳垂占耳廓面积的1/4~ 1/5,无软骨支撑,只含有脂肪与结缔组织。耳廓皮 层分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层分布有毛囊、皮脂腺 、汗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还有一些散在的脂 肪组织。皮下组织极薄,血管位置浅表,皮肤与软 骨紧密相贴。耳廓的肌肉包括附着于耳软骨之间的 耳内肌和附着于耳廓和颅骨之间的耳外肌,一般没 有明显的作用。 v五、耳廓的血管分布 v1.动脉 耳廓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耳后动脉 和颞浅动脉,颞前动脉也有3~4个小分支分 布于耳廓。这些小血管在耳廓深部沿软骨行 走。 v2.静脉 耳廓静脉均起于耳廓的浅层,然后汇 集成几支较大的静脉,与同名动脉相伴而行 ,耳后静脉和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 v六、耳廓的淋巴管分布 v耳廓的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分别注入耳廓周围 的淋巴结,它们分别是耳前、耳后和耳下淋 巴结,此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上淋巴结。 v七、耳廓的软骨和肌肉 v耳廓的肌肉分两种 一种位于耳软骨之间, 称为耳内肌; 另一种附着于耳廓与颅骨之间, 称为耳外肌。人类除少数人耳外肌尚有收缩 作用能使耳廓动作外,大多数人的耳外肌已 经退化,仅遗留一些痕迹而已。 v从组织学上观察,许多耳穴,如肾、膀胱、 枕、耳背沟、上耳根等部位均有已退化的耳 肌附着。 v八、耳廓的神经分布 v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神经的来源较多 ,有的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有的来 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 神经。 v1. 耳大神经 来自第2、3颈神经,分布于耳前、耳后 、耳下2/3处; 枕小神经也来自第2、3颈神经,分布 于耳前、耳后、耳上1/3处。第2、3颈神经是躯体神 经,与脊髓颈2、3、4节段相连。 v2. 耳颞神经 是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分布于耳屏 、耳轮脚上部、耳轮升部及三角窝,并从骨与软骨 的交界处穿出,分布于外耳道前1/3处。 v3. 迷走神经耳支 分布于耳甲腔、耳后肌及耳背中上 部,也有分支到耳轮脚根部及三角窝、对耳轮及耳 舟中部。 v4.交感神经 来自颈交感神经节,多沿耳血管分布。 v九、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v1交感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 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等。 v2.神门 定位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眩晕,荨麻疹。 镇静,镇痛。 v3.肾上腺 定位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昏 厥,无脉症,咳嗽,哮喘,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v4.皮质下 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面。主治失眠,多梦,疼 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v5.枕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神经系统疾病 ,皮肤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v6.额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主治前头痛,头昏,失眠,眩 晕。 v7.内分泌 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 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v8.胃 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 溃疡,失眠。 v9十二指肠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主治胆道疾病,十二指肠 溃疡,幽门痉挛。 v10.小肠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心悸。 v11.大肠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主治痢疾,腹泻,便秘。 v12.膀胱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主治膀胱炎,尿 闭,遗尿。 v13.肾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主治泌尿、生殖 、妇科疾病,腰痛,耳鸣,失眠,眩晕,颈、腰椎肥大。 v14.肝 定位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气郁滞,眼病, 疟疾,胁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v15.脾 定位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主治消化不良, 腹胀,慢性腹泻,胃痛,口腔炎,崩漏,血液病等。 v16.三焦 定位在内分泌穴的上方。主治便秘,浮肿。 v17.直肠下段 定位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便秘, 痢疾,脱肛,痔疾。 v18.尿道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 尿急。 v19.膈 定位在耳轮脚上。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 肤瘙痒。 v20.降压沟 定位在耳郭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 沟处。主治高血压。 十、基本操作方法 v(一)耳穴探查 v1、探查工具 v2、探查步骤 v(二)耳压治疗 v1、治疗工具 v2、操作步骤 v3、常用耳压方法 (一)耳穴探查 v 人体某部位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往往会 在耳廓上的一定部位出现某种阳性反应,如 压痛、丘疹、脱屑、血管充盈等。耳穴探查 以压痛法探查耳穴压痛为主。耳穴虽然不大 ,但有一定的区域,当人体患病时,敏感点 常不是一个穴位的整个区域,而是这个区域 中的一个点,所以耳穴取穴不能机械的按照 解剖部位定位取穴,而是要在该耳穴的区域 内探查压痛阳性反应点,这是耳穴准确定位 的重要步骤。 v1、探查工具金属或木质探针,探头端圆钝,直径约1.5-2毫米。 v2、探查步骤 v(1)确定耳穴探查的区域 v 耳穴探查的区域包括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及望诊观察到得阳性反应区 。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包括 v①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如胃病反应在胃穴、目病在眼穴、肩臂在肩关节 穴。 v②与中医证候相关的耳穴区如骨痹、耳鸣等,因肾主骨,开窍于耳,故 反映在肾穴;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反映在胆穴。 v③与现代医学理论理论相关的耳穴区如月经不调反应在内分泌穴,消化 道溃疡反应在皮质下、交感穴等。望诊观察到的阳性反应区是指用肉眼 在自然光下,观察耳穴部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节、充血、 凹陷、水泡等阳性反应。 v(2)探查方法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 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受到明显压痛处及时告知或医者根 据患者蹙眉反应做出判断,这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 激点。 (二)耳压治疗 v1、治疗工具王不留行子、胶布、镊子、碘 伏、棉球。 v2、操作步骤在选用耳穴部位进行擦拭消毒 ,将王不留行子粘附在0.60.6厘米大小的胶 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 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 )。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3日1换。 v3、常用耳压方法 v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廓正面 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 廓正面,垂直施压,包括强刺激按压法和弱刺激按压法。 v(1)强刺激按压法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 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 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本法适用于实证、年轻力壮者 ,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 消炎作用。 v(2)弱刺激按压法一压一松的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 以感到涨、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 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本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不 宜用力过重,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 敏感者。 v1.对压法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 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 、重、胀、痛感。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 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 。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也可 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 激量则更大。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 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本法属泻法,是一种 强制刺激手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 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 用。 v2. 直压法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 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 许,重复技压,每穴压4-6次。施术完毕,嘱 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刺激强度弱 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 。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 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 、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耳甲 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v3.点压法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 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 ,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其 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 下。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适用 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 心悸、头昏等。 v4.轻揉按摩法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 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 时针方向带动穴丸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 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一般每穴轻擦按摩 27次。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适 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v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 损伤皮肤为在,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v 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 症者不宜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忌用。 v3.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 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v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 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强刺 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 。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v 5.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压耳时,嘱患者适当活 动患部,以增强疗效。如肩周炎,耳压时可活动肩关节。 v6.根据不同病种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有侧卧位, 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v7.对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急性发作问题,如胆石症、泌尿系 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等,要有应急措 施。 v8.配合药物及其它疗法问题,应慎重,以免治疗重叠,产 生桔抗作用。 v 9.治疗期间不要服镇静药物。 v 10.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 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紫药水,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